2020年二季度,全國主要城市各用途地價環比增速的下降折線終于開始上升,但商服用地除外。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的百城土地市場比較冷靜,第二季度的土地成交數量明顯上升。3月起,隨著全國各城市土地供應的逐步恢復,開發商開始補倉拿地。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報告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的綜合、住宅、工業地價環比增速均由降轉升,而商服用地繼續下降。
事實上,商服地價的環比增速已經連續四個季度下降。開發商不愿意為商服用地買單了嗎?
其實從商業用地來看,開發商的購地選擇在不同能級的城市間出現了明顯分化,更多的商服用地成交集中于二線城市。
連續放緩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監測報告》顯示,相比其他類型用地,商服用地的恢復明顯不足。
從環比看,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總體地價增速為0.43%,較上一季度上升0.34%。分用途看,商服、住宅、工業地價環比增速依次為-0.26%、0.87%、0.23%,較上一季度分別變化-0.04、0.53、0.31個百分點。
從同比看,這105個城市總體地價較去年同期增長2.05%,增速較上一季度下降0.61%。分用途看,商服、住宅、工業地價同比增速依次為0.54%、3.11%、1.46%,較上一季度分別下降0.82、0.78、0.26個百分點。其中商服地價同比增速連續八個季度放緩。
也就是說,在全國地價平穩回升的二季度,無論同比還是環比,相較已經回升的綜合、住宅、工業用地,商服用地仍未恢復,且持續放緩。
對此,高力國際華北區咨詢服務部高級董事付茂華認為,商服用地出讓的連續疲軟,受到寫字樓和商場兩種主要商服類型的影響。
“寫字樓市場是因為供應過量”,付茂華說,“寫字樓市場的全國標桿,上海和北京從去年底都有明顯回撤。房地產有周期性,整個市場租金保持比較強勁的水平已經挺長時間,短時間內供應量較大,租金壓力就比較大,引起了重新疲軟。”
高力國際數據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北京寫字樓市場空置率16.5%,同比上升3.6個百分點,同期,上海寫字樓市場空置率19.1%。
“商業,大家體會就更深了,一是對公共衛生安全的顧慮,商場的掉鋪率明顯增加,另外在疫情期間,電商對實體商業沖擊更明顯。”付茂華表示。
世邦魏理仕數據顯示,北京零售市場第二季度空置率普遍升高,環比上升1.3個百分點至8.6%。戴德梁行的數據顯示了同樣的趨勢,今年二季度,北京市場零售空置率12%,環比上漲3%。
聚焦二線
雖然商服用地整體出讓疲軟,不過,具體到不同能級城市時,熱度出現明顯分化。
在36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重點監測城市中,商服、住宅、工業地價環比增速分別為0.08%、0.82%和0.18%,商服地價增速由負轉正。
劃分為一二三線城市來看,城市分化的情況更為清晰。
二季度,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一線城市和成都、天津等32個二線城市的各用途地價環比增速均由降轉升,同比增速持續放緩;三線城市商服地價環比增速持續回落。
這其中,只有二線城市的商服地價始終保持正向增長,環比增速0.19%,同比增速1.28%。
商業用地更聚焦二線城市,是開發商們新的拿地策略嗎?
據Wind數據,2020年至今,綠地控股以20宗商服拿地數量、88萬平方米的土地面積,位列商服用地拿地榜單第一名。
這20宗地塊,分別位于哈爾濱、咸陽等12個城市,其中二線城市6個,占比一半。據公開資料,綠地控股已經和昆明市、煙臺市、貴陽市和蘭州新區等多個市區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建設城市發展。
除了押注城市級發展戰略,商服用地還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成本優勢。
以近來較活躍的商業地產玩家大悅城為例,2019年,大悅城控股新增土地儲備500萬平方米,其中大悅城地產新增土地儲備185萬平方米,投資參與230萬平方米的城改項目,主要在西安和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城市更新可能的地塊有131萬平方米。
“我們這一年拿的地相對比較便宜”,大悅城控股總經理曹榮根4月表示,大悅城2019年新增銷售型項目地貨比實現了近年來的最低值,大概34%,平均溢價7%,平均樓面價5525元/平方米,其中底價成交的宗數占比65%。
通常而言,商業用地需要更長期地投入和運營,對有著不小負債壓力的開發商而言,持有型商業的資金周轉速度偏慢,不是一門容易的生意。但從城市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商服用地的商業帶動效果更明顯,會帶來持續的稅收和城市消費活力。開發企業手握持有運營能力,更容易獲得低價優質土儲。
2019年,大悅城獲得武漢蔡甸區地塊計容建筑面積48萬平方米,拿地均價2377元/平方米,住宅成交地價較周邊低1/3;濟南地塊計容建筑面積77萬平方米,其中購物中心12萬平方米,住宅地塊拿地均價較周邊低35%。
濟南,正是2020年商服用地土地供應城市排行榜中,土地供應數量和面積前20名之一。在2020年的商服土地供應城市排行榜中,烏魯木齊、大連、杭州、長春和青島是土地供應面積的前五名,在同期的商服土地成交城市排行榜中,前兩名保持不變,長春、杭州、成都位列三四五名。
顯然,二線城市提供了較大比重的商服土地供應和成交面積。
除上述原因外,看好二線城市的消費發展潛力,也是開發商們聚焦二線商服用地的原因。
“(二線城市)非常快速地城市化,而且范圍是中心城區。這種歷程其實在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京和上海也經歷過,這個階段的消費跟隨也比較快,所以大家對它期望值比較高”,付茂華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商服用地往往跟隨軌道交通來分布。在快速成長的二線城市里,快速發展的軌道交通也是有利因素。
不賺辛苦錢
“有更多選擇后,大家都想去做躺著就能賺錢的事情,誰想去干辛苦活?”禾略中國CEO鄭永祥直言,做住宅對開發商而言“躺贏不一定,躺活還是可以的”。
禾略中國主要為開發企業提供土地投拓方面的咨詢服務,鄭永祥告訴經濟觀察報,相比住宅,開發商其實一直都不愿意拿商服用地,“之前選擇不多,做住宅是數學題,做商業是語文題。專業做數學題的,就算老師強行在考試里加一道語文題,其實肯定是抗拒的。”
但今年的土地市場給了開發商更多選擇。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6日,2020年全國土地累計供應土地數量9292宗,供應土地面積約4.5億平方米,相比去年同期8307宗土地供應的3.9億平方米有明顯增長。其中工業和住宅用地供應均增長2000多萬平方米,而商服用地供應增長193萬平方米。
“今年政府推更多土地,純住宅方面的土地供應也增加了很多,大家更不愿意賺辛苦錢,都去拿住宅了。原來開發商之所以要去拿那些商服用地,是因為如果不拿商服用地,可能就拿不到住宅用地了,都是打包配套的。現在既然土地已經很多,為什么還要拿商服用地?”鄭永祥這樣解釋開發商的拿地心態。
Wind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住宅用地供應數量和面積同比始終增長,明顯高于商服用地供應量。截至8月6日,住宅用地累計供應1.9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3%,為近四年同期供應量最高;而商服用地累計供應420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
“二線城市可以拿了商服來做公寓,一線城市管太嚴做不了,首先規劃的時候限定了最小分割面積,第二上下水也做了嚴格規劃,另外,北京還限定了購買資格。但二線城市現在管得不嚴,開發商拿商業用地可以把它變成酒店式公寓賣掉”,鄭永祥舉例,比如在成都或者武漢拿地,40%住宅,40%辦公,20%商業,實際上,住宅就當住宅賣,辦公就變成酒店式公寓,商業做一部分社區商業或底商。
在龍湖今年拿下的5塊商服用地中,有3塊位于南寧和青島,土地面積在4300平方米和6400平方米之間。“肯定是用來做公寓的,loft那種。”了解上述項目的一位龍湖集團員工表示。
來源:經濟觀察網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