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訊網訊 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全聯房地產商會、精瑞人居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20屆年會,于2020年8月8日在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舉辦,論壇主題“穿越周期再出發:高質量增長的安全邏輯”。復旦大學教授韋森出席并演講。
各位老總,各位朋友,非常容幸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博鰲論壇第一次在上海開,也是我今年第一次公開演講。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個比較敢講的人,但是現在最不敢講的是在于因為每天都在變化,每天特朗普出什么怪招我們不清楚,這樣下去中國經濟將發生什么,世界經濟將發生什么,誰都不知道,最確定的是不確定性,不知道世界會發生什么。
今天這20分鐘我給大家稍微講一下目前的情形。
我的話題是“新冠疫情沖擊下的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及房地產”。因為當時會議主辦方讓我講一下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房地產,我說我講不了,在座的你們是專家,我怎么講得了?我今天稍微給大家講一下,先看一下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發展的最新情況,以及對世界經濟的沖擊。大家可能都比較關注這個情況。到目前為至我只能把數據圖更新到7月31號,至少現在全球新館肺炎已經超過1800萬,死亡將近70萬。
大家每天都在關注美國發生的新冠疫情,但是大家知不知道我們的鄰居印度現在每天增長的數字超過了美國,首先是印度,其次才是美國、巴西。印度的確保已經超過163萬人了。還有大家要關注“一帶一路”國家,這些國家也在快速增長,大家都沒有怎么關注。另外,非洲也在快速增長。
這個圖(見PPT)是我的學生做的,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美國的日增新增患病人數已經快見頂了,但是下面印度、巴西,還有日本、秘魯、墨西哥才剛剛起步,未來發生什么我們還不清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5月份做了一個研究,第一個方案今年第一季度出現了小高峰,慢慢的連續一兩年就過去了。第二個方案春季第一次爆發之后今年秋季和冬季再爆發一次,目前看來很有可能是第二種情形,即今年秋冬季節在全世界可能還有一個。復旦大學醫學專家張文宏教授也估計全球可能還會有一個大爆發。第三個方案就是慢慢消失,F在目前可以忘記它,因為目前看來新冠疫情短期不可能在世界上消失,反而短期可能還會再增加。
最近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什么?新冠疫情對未來的影響巨大,口罩戴多少年都不知道,全球可能都離不開口罩了,五年、十年,甚至幾十年這個東西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這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和交往方式。這就導致IMF對世界經濟做了三個預測方案,上面是對發達國家的預測,有比較樂觀、中性和悲觀的政策。下面是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做的預測,但是看今年的形勢,第三種可能性比較大,今年全世界的增速是到-6或者-6以下。
今年至今,我唯一發的一篇文章是3月份在《新京報》發的一篇文章,當時我對中國經濟、美國經濟都還沒有那么悲觀。當時美國的新冠肺炎的患病人數只有3萬,沒想到現在已經差不多超過500萬。這對美國的經濟沖擊是比較大的,第一季度美國的GDP是-4.8,但是第二季度突然下降到-32.9%。當然統計口徑有些與中國的不一樣,但對美國經濟的沖擊確實是很大的。如服務消費下降了43.5%,總私人投資下降了49%,固定投資下降了29.9%。非住宅投資下降了27%,這是自1952年以來的最大跌幅。住宅投資下降了38.7%,自1980年以來的最大跌幅。大家可以看到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確實沖擊非常大。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從貿易戰逐漸走向了對中國全面制裁的新冷戰。不管年底大選之后誰上臺,制裁中國的幾乎成了美國兩黨的共識,但是從一些消息看特朗普短期的政策對中國制裁的措施更多,且影響更大。
這就造成的結果,整個美國人各階層,政界、商界、學界各個方面對中國都是否定態度,就這影響到我們的公司,我們的出口,甚至影響到我們留學生在美的華人。這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可不是短期的。
另一個圖大家可以看一下(見PPT),現在我們跟西方發達國家最好的國家是德國,因為我們的經貿關系還是不錯的,但是最近看到德國一家刊物的調查,也發現德國人不喜歡中國人的比例也在上升,超過40%。這將不是短期影響,而是長期影響。特別是我們中國是一個開放國家,我們的出口依存度仍然在23%左右,現在西方國家不喜歡中國,要與中國經濟脫鉤,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會是長期的。今天看到看到這些數據真是感到痛心疾首,怎么會到這個樣子。中美關系五十多年,連一些理解領導人簽署的聯合公報訂的外貿、外交和兩國關系的底線都破掉了,美國在整體上已經把中國視作為它的競爭對手乃至敵人。
在這種情況下,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中國今年開始出現負增長,但是更重要的是外貿訂單驟然下降。從7月份的數據看,外貿出口有點上升,有一點回升,但是整個下降比較大。實際上全球面臨的形勢不是美國追求的去全球化,而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引導全球的去中國化。這可是個大問題。2020年除了貿易戰以外,美國今年對中國進行軍事、政治、外交、文化、高科技出口,乃至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進行全面圍堵。
在這種情況下,在陸家嘴論壇我們提出了“內循環”,最早提出“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最近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又提出“雙循環”。講“雙循環”,實際上是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圍堵中國的形勢下我們不能關上大門,而是要繼續開放。從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發布的信息可研判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西方國家對我們這樣可不是短期問題,這個信息更加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經濟還是比較好的,按照統計局的數字,第一個季度下降了-6.8%,但是第二個季度為3.2%正增長,導致中國經濟上半年GDP同比正增長為-16%。但國內業界很多人對這個數字是有疑問的。
當前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是經濟短期下滑沒大問題,關鍵是就業,特別是今年834萬大學生的就業,這才是最大社會問題。
但是,確實各種數據均表明,中國在第二季度,特別是從5月份之后各種情況都在迅速回升,工業總產值迅速回升,房地產投資在回升,零售也在回升。這些數字表明中國經濟確實在復蘇,這一點誰也否定不了事實。
5月份以來各種指標都有變化,PMI回到50以上,中下游企業的利潤開始回升,特別是下游消費行業也在慢慢地開始復蘇。但是這個數據我們是比較擔心的,大家可以分類看一下各個行業的消費確實下降比較大,特別是汽車的消費,上半年中國汽車銷售下降了22%多。所以在目前來看唯一能夠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是房地產。
特別是房地產在五六月份之后都在迅速增加,同比、環比都有恢復。但是乘用車今年整個上半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二點多。
下面我特別跟大家講一下,央行的貨幣政策、貨幣市場和房地產的關系,因為在主持上次會議上有專家說過這么一句話,“只要央行一超發貨幣,房地產一定會漲”。這里我給大家稍微講一點央行貨幣政策,大家都認為今年的貨幣寬松,其實有很多看不懂中國的貨幣政策。大家發生了疫情之后整個西方開始都在猛發貨幣,美聯儲的資產漲了3萬多億,但是看這個圖就知道實際上我國央行的資產在萎縮,我們并沒有投放基礎貨幣。今年盡管央行降了三次準備金,但是通過央行票的收回,明顯看得到中國在收基礎貨幣而不是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只是,到了7月份各銀行要報稅了,存款增加的法準金要補交了,貨幣市場上開始有點緊,最近央行有對市場進行了一些貨幣投放。
從2020年整體來看,中國經濟經濟中的貨幣比較多,至少不缺。貸款和社融都在大幅度增加,存款也在快速增加,導致M2增速又到了兩位數。我這里要指出的是,看貨幣市場的貨幣多與缺,不要看M2的增速,而是要看SHIBOR,即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你要理解貨幣理論中的貸款創造存款,存款增加廣義貨幣就會增加,才能理解背后的機理。如果貸款和社融在之前已經增加了,廣義貨幣增加了,可能貨幣市場上仍然缺錢。因此,真正貨幣市場的缺和多只,看一個指標,就是上海SHIBOR,即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隔夜、7天、3個月或一年的拆借率。從圖上可以看到整個2020年上半年SHIBOR都到了2以下,說明疫情爆發之后貨幣市場的錢非常多,沒人再花錢,而貸款和存款都大幅度增加。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央行沒做正投放,反而資產萎縮,是對的。你看重這一點你才知道整個央行的貨幣政策。
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已經達到218萬億。多年來我一直認為,房價在漲廣義貨幣也在漲,幾乎同時發生,到底誰是因,誰是果現在說不清楚,現在是互為因果。房價漲導致的廣義貨幣的增加,還是廣義貨幣的增加導致了房價漲價?我們只能說兩個互為因果,說不清楚。
在這種情況下,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重提房是住的,不是炒的,說明盡管經濟下行,決策層對樓市調控并沒放松。但事實仍然是,現在推動中國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還是房地產。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在做投資,房子是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也就是說你不能通過房地產來增加你自己資產的價值,或者說把買房變成自己資產保值增值的手段。大家知道現在居民存款已經達到82萬億,各類存款將近212萬億。這個錢用來做什么呢?最下面的圖告訴我們,2002年以來在中國收益最高的投資還是房地產,下面這個圖告訴我們今年發生的變化?坑疫吀嬖V我們黃金在上漲,房價沒有漲多少,導致低于滬深股市和黃金,甚至沒跑贏通脹。這造成了變化。盡管今年中央仍然講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我們看到的數據是深圳、廣州和三亞的房價漲得還是蠻快的。
大家注意一下左邊這個圖,最上面的圖是深圳的房價,第二個是上海的房價,藍顏色的是美國的股市。從這張圖中我們會發現,過去一二十年深圳、上海買房,比在納斯達克賺得還多。這是至少過去一二十年大家的經驗。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我們的房價永遠漲,房地產永遠發展。今天上午我專門聽了一下各位老總的看法,我特來參加,就是想聽聽這些房地產老總們怎么看。因為我參加過幾次房地產論壇,大家會說房地產會永遠漲嗎?我給大家看幾張圖,這是2018年中金做的數據,人均住房的套數按照中金的算法城鎮是1:1.13,這表明,目前中國一個三口之家,平均大約有3.5套房。另外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空置率非常高?戳硪粋數據就知道了,這是中國的出生率、老齡化率,這是中國人口的預期。從長期來看中國正真居民人均1.13套房,然后是老齡化,再加上出生率下降,人口在萎縮,加上中國房價比這么高,以后還能漲起來嗎?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中國經濟,宏觀經濟怎么走,政府的決策怎么做,房地產如何走?整個社會確實應該反思。盡管目前房價有點回升,中央不再放松對房地產調控或者房子是用來住的,是對的。但是按照長江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屋戈的研究,多年來中國GDP增長貢獻最多的還是房地產和基建。但是目前經濟在下行,地方政府負債累累,幾件投資也自然會下降,如果,房地產下來了,我們經濟還靠什么。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這確實是個兩難的選擇,房價既不能漲,但是對一個老百姓來說錢放在銀行里但是利率低,股市今年確實比較好,但是過去的經驗看,至少到2019年,確實實是投資房地產資產增值比較好。
最后,我講對中國經濟的基本判斷:
第一,新冠疫情還在蔓延,并且還沒有控制得住,可能今年冬季、秋季又有大爆發,世界經濟將會大幅度下滑,未來幾年世界經濟增長還非常不確定。
第二,中國的國際環境極其惡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圍堵中國的共識和包圍圈已經形成,中美貿易戰不但會繼續,可能還會加碼,甚至特朗普政府還可能會鋌而走險。
第三,短期中國經濟下滑,但是5月份之后各種經濟指標均表明中國經濟確實在復蘇。對于中國今年的增速,有專家說正增長2%,有的預計3%。我感覺,真實增長率能轉正就不錯了。
中國的就業仍然是個嚴峻的問題,因為就業一不好不但影響消費,也會影響房地產。在目前險惡的國際環境中,基建和房地產仍舊是中國經濟恢復和增長的主要產業,短期內房地產稅不會推出,遺產稅也不會在短期推出。政府還想靠推動基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不過現在政府的負債比較大,未來的基建投資也是個問題。另外,我最近看到一個數據,發現各地今年發行信用債募,償還銀行貸款和債券等有息債務的比例依然較高達76.5%。。
這幾年我不是做宏觀經濟的,我是研究制度經濟學的,我一直在呼吁國際環境的外債的壓力在增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千方百計地圍堵我們,極限施壓。但是,我覺得這遲早都會過去。在2008年,我曾寫過一個內部報告,說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經驗千條、萬條,最關鍵一條就在于我們引進了市場機制,并不斷健全法制。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今天中國,故我們一定要堅持走法治化市場經濟的道路。如果沒有法治,一個腐敗的市場也走不遠。法治化的市場經濟可以保證民營企業的財產安全,民營企業家才會敢做長期投資。法治化的市場經濟道路走對了,西方對中國的圍堵和制裁才會慢慢地消散。一句話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的道路,堅持法治化市場經濟的道路,中國經濟才能慢慢地走出目前的困難,21世紀的中國才能真正崛起。
我講完了,謝謝大家!
來源:房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