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小米發布自研投入近 1.4 億元的手機芯片沒過多久,雷軍便高調宣布造車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
小米準備造車,而吉利則預備“上天”。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已涉足“火箭”領域,這意味著吉利成為繼特斯拉后全球第二家做衛星發射的汽車公司。
但不論是小米、阿里還是吉利,他們都在高規格進入更高科技含量的產業鏈。
“如果說數據是21世紀的石油,那么使數據有效利用的半導體就相當于內燃機。”英國《經濟學人》這樣解釋芯片的重要性。
據數據顯示,一輛傳統燃油車平均每輛車使用70至100枚芯片,而智能汽車每輛車需要用到超過300枚。除了汽車,手機、家電、云、新基建疊加智能化等各細分領域對于芯片的需求愈演愈烈。
搶跑智能制造的賽道上,有新造車熱潮,也有沖刺的“中國芯”。
2019年底,兆易創新NOR閃存累計出貨量超 100 億顆,市占率14%,在史上首次站上全球前四的位置,創下中國存儲產業的新里程碑。
獨角獸企業地平線自研征程2成為首個上車量產的國產AI芯片,并于去年12 月以來,先后獲得 3 批次融資達 9 億美元。
SEMI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市場,銷售額增長39%,達187.2億美元。
顯而易見的是,芯片、航天、5G、智能新造車……蜂擁而入的大廠面對風口上的科技創新產業浪潮躍躍欲試。然而有些人比他們更早已做好了準備。
01 風口背后的產業變革
變化來得總比大多數人認為的要早,即便是蘊含巨變能量的新勢力,在萌芽生長時節也是悄無聲息的。
回到2015年,科技創新產業當時似乎宛若新生。這一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銷售額的全球占比只有6.1%,而位于北京中關村、被譽為“芯硅谷”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IC PARK剛開工建設。國內首顆商業衛星“吉林一號”成功發射,中國商業航天邁出創業第一步。經過舉步維艱的幾年,新能源汽車終于有所成就,年銷量在新增汽車銷售中占比首次突破1%。
當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紅利窗口被逐漸關閉,技術創新則變得舉國矚目。正如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所說,中國經濟已經踏上了產業智能化革命的“未來列車”。
5G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智能網聯汽車等這類被人們廣泛認為會改變未來的“硬科技”,也造就了更為龐大的產業鏈。
更快速、更可靠、無限趨近于零延時的網絡傳輸和連接,這是5G給智能建造、智慧城市、工業互聯帶來的新的可能性。技術的無盡發展帶來更大的市場規模,前瞻研究院預計到2024年我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0億元。
造車的游戲規則已完全改變,從機械定義汽車到軟件定義汽車,進而引發了全產業鏈模式的變革。中投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數量只有傳統汽車20%,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是價值所在,傳統車企的發動機技術、供應鏈整合優勢不再。
商業航天的未來,衛星數據會越來越廉價、易得。這則是基于低成本發射、智能終端、微系統技術、芯片衛星等一系列新技術、新應用。
在智能時代,上層的應用依賴于底層的核心能力。任何一個智能設備都可被看作是“數據中心”,創新的原動力可能就在小小的芯片上。
比起造車、航天的專業級別和復雜程度,芯片制造有過之而無不及。芯片工藝的研發創新、芯片產能的擴增和轉移,將帶動相關的設備、材料、封測等產業鏈環節需求不斷提升。
這些技術和資本高度密集型產業,都需要有大量資金的投入、政府的激勵扶持及科研強實力基礎,需要獲得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持,并需要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
素有中國硅谷之稱的北京海淀中關村,有一個把“集成電路設計”寫進名字的科技園,即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ICPARK)。
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 IC PARK
IC PARK由首創置業和中關村發展集團聯合打造,以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為核心,吸引了包括兆易創新、比特大陸、豪威科技、地平線在內的70余家企業入駐,形成了芯片設計、終端應用、云端處理等千億級科創產業鏈生態圈。22萬平方米的園區內,年產值達240億元,占北京集成電路設計總產值的近50%,全國總產值的8%。
值得一提的是,IC PARK以投資基金、孵化器等方式,內部孵化符合大企業需求的小公司,實現產業鏈協同發展。良好的產業聚集使得龍頭企業引領協同協同中小企業發展,反之中小企業也為其提供上游支持或下游消化。
然而中國不能只有一個中關村,“中國硅谷”也不是一天建起來的。以芯片為例,“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發展半導體。”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子學會會士魏少軍指出,“創新資源一定要集中,不管是國家科技計劃,還是企業自有經費,要聚焦到有限的空間中去。”
首創高科以ICPARK模式為基點,根據城市產業基礎和區域需求來落地不同的產業服務平臺,開啟“異地復制”模式。立足北京,聚焦三大城市群,重點布局重慶、成都、杭州、武漢、合肥等多個城市。除了集成電路產業外,涉足5G+網絡安全、智能網聯汽車、商業航天等多個科創產業核心領域。
02 賦能就在此時此地
如何在科技創新領域搶得先機,首創高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讓科創企業加速步伐,產業鏈協同需要加速“齊步走”,這延伸到建造、生產、運營等龐大的上下游產業鏈中,方能啟動經濟肌體的產業循環。對產業內單個「細胞」公司而言,他們或需要孵化階段的融資指路,或是軟環境的服務支撐,或是上下游企業的融合對接。
當2015年開始掘IC PARK第一鍬土的時候,首創高科就已經開始做產業培育。在賦能產業長遠發展、滿足高新科技公司的多元化需求等深層次問題上,他們思考并做出了實際行動。
“高科技產業無不滲透著我們的生活,而且延展出各種各樣的需求。“首創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鐘北辰認為,“正是從需求出發,首創高科為不同類別的產業匹配相應的承載平臺,為企業和人才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提供“標準化+定制化+特色化”產業載體建設服務。”
以IC PARK為樣本,首創高科建立起“孵化加速器 - 專業園區- 產業新城鎮”的科技產業培植鏈條,提供給企業從誕生到逐漸成長為中大型、獨角獸企業的全周期生態空間。作為完整的科技產業培育載體,首創高科不僅構建了產業創新孵化業務閉環,還打造了橫向強關聯的產業服務鏈條。
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于導入更多人才和資金,同時需要產業機構、上下游資源、政府政策等平臺服務助力,構建創新環境和朋友圈。對于創業者來說,選擇一個比創業者更懂創業的孵化加速器,無疑事半功倍。首創高科旗下的創伴空間,聚焦科技創新產業的源頭力量,形成垂直領域的孵化產業生態。
創伴空間北京方圓大廈社區 路演大廳
“苗圃+孵化+加速”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搭建起科技新秀出孵的橋梁,再加上“創新孵化+資本助力+產業對接”全方位扶持,未來將培育一批科創企業的后備軍。
產業園區所帶來的產業鏈搭建和產業集聚,是全周期產業服務的關鍵一步,也組成了科技創新產業的中堅力量。而首創高科想做的并不僅是物理意義上把企業聚在一起。如何讓他們產生美妙化學反應,則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技術和產業的創新離不開人才之間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跨區域合作發展。首創高科每年在全國多地參與、主辦多場信息產業、集成電路、產業創新融合等大型科技產業峰會,促進園區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
首創高科產業生態體驗中心
首創高科的專業園區聚焦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商業航天、5G網絡安全等重點產業,吸引科技創新產業龍頭和關鍵節點企業,并覆蓋上下游多重產業鏈。
03 不可或缺的未來力量
首創高科不僅只是產業園區運營商的身份,還是產業共同體的一部分。除了作為最終產業載體的形式外,在產業投資、人才智庫、服務平臺等方面也有著探索。
在產業投資方面,首創高科以“產業+基金”雙輪驅動,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產業投資體系。聯合合作伙伴發起新科技產業投資母基金,投資方向覆蓋泛集成電路、商業航天、5G+網絡安全、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領域。
創芯應用研究院 揭牌發布
在產學研方面,首創高科與合作單位聯合發起成立的創芯應用研究院,不僅是旗下重慶創芯產業園打造產業生態的服務前置,更為芯片行業內信息共享、人才培養、政策爭取、資源整合等帶來更多價值。
與此同時,首創高科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摩爾精英、IBM等30多家科研院、20余家專業機構和10余家重點高校深度對接合作,為產業發展、企業成長定制高效的助推計劃。以“產、學、研”的緊密結合,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科研成果產業化。并與金山云、華為、曠視科技等50余家單位結成戰略聯盟,以多邊合作的態度,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
首創高科產業生態服務體系
為“硬科技”實力打造“軟環境”,首創高科建立了產業創新服務體系。從產業咨詢、成果轉化的生態服務,到政策、審批、市場對接的政務和資源服務,以及園區內部配套解決方案、智慧園區管理,首創高科給企業提供的服務是“全方位+立體化”支撐。
宜居宜業的空間,滿足企業和員工的剛性需求。政策支持、產業落地、資金扶持、平臺搭建等一系列措施相結合,為區內企業創造出發展的沃土。讓小企業能“拎包入住”,中大企業的資源對接實現更高效地流動,在有限的空間實現更大的價值產出。
正如5G和物聯網是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而元器件、芯片又是5G的基礎設施。“硬科技”創新技術之間的相互融合發展,無疑將驅動基礎設施進一步迭代升級,并催生出一系列新體驗、新應用、新產業。
首創高科圍繞優勢產業打造全鏈條精細化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構建了富有活力的產業生態圈,重構城市空間,實現企業、產業、城市之間的高質量、互驅型發展,良好的產業生態正在創變出新的創新格局。
來源:首創高科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