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惠譽發布名為《中國重新開放:對本地企業影響幾何》一文。
惠譽認為,中國不同企業部門的復蘇進程將參差不齊。
隨著12月下旬以來人員流動回升,餐飲、線下零售及旅游相關服務業將率先受益。防疫措施松綁將對建筑業產生立竿見影的正面影響,但對鋼鐵和水泥行業的正面效應相對較弱——后者的勞動密集程度較低,其業務運營受疫情干擾相對較少。
惠譽認為,刺激措施尚未使房地產行業出現確定性好轉,因為迄今出臺的措施主要是為了遏制樓市進一步下行及避免蔓延效應擴大。
不同地區的行業復蘇步伐可能參差不齊。惠譽預期一二線城市將受益于長期的經濟與人口結構趨勢,這意味著土地市場回暖或呈分化格局。
惠譽預期,中國將繼續推動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以支持2023年的經濟增長。為遏制高通脹壓力而收緊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或將構成上述預期的下行風險。
主要上行風險在于,政府進一步放寬房地產調控政策——此影響凸顯出房地產行業的重要性及其對中國整體經濟的次生影響。
回暖跡象顯現,中國在2022年12月初結束“動態清零”,目前疫情高峰已過,人員流動逐步回升至與2019年大致相當的水平。1月中國制造業生產與服務業經營活動出現數月來的首次擴張,但許多高頻經濟指標仍然低于疫前水平,這表明國內經濟復蘇強度具有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加快增長意味著惠譽或將上調對亞太區企業關鍵信用指標的預測。
惠譽認為,消費將成為拉動本輪復蘇的主要引擎。惠譽預期,繼2022年下滑0.2%后,2023年社消零售總額將出現反彈。不過,由于樓市下行導致家庭財富縮水、就業低迷及家庭杠桿率上升等主要結構性挑戰猶存,中國的消費復蘇之路可能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更為崎嶇。
與其他主要經濟體2021年的情況相比,中國消費支出的回升步伐可能較為緩慢,部分原因是政府未出臺刺激消費措施。不過,高額的家庭超額儲蓄余額有望拉動“追趕式”消費,為2023年帶來一定的上行潛力。
鑒于價格競爭加劇及消費者需求疲弱,2023年汽車銷量恐難實現增長。臨近2022年年末,燃油車購置稅減半及新能源汽車補貼等優惠政策即將退出,車企銷量存在前置現象。
中國的快速重新開放有望推動經濟活動復蘇,拉動就業并促進家庭收入增長。盡管這有利于提振購房者的信心,但鑒于國內房地產行業仍然面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惠譽預計,市場全面回暖仍需時日。
根據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發布的初步數據,1月份新房銷售繼續遇冷,前100家房企的銷售額同比滑落了32.5%。早些時候的農歷新年假期和疫情爆發引起的擾動也是導致年度銷售額大幅滑坡的原因。12月在建住宅施工面積同比下挫46%,顯示項目延誤依然頻發。
該行業的復蘇前景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區會有所差異。高線城市將繼續受益于良好的長期經濟和人口趨勢,如城市化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口流入,因此,其復蘇的可持續性較強,而低線城市長期住房需求的波動性更強。
惠譽認為,房價企穩是住房市場轉好的先決條件。即使房地產銷售穩定在目前的水平,大多數民營房企可能會優先考慮項目交付和債務償還,恢復大規模拿地則還需要一段時間。惠譽預計,各城市和地區房地產市場的復蘇狀況不一,這也預示著房企恢復拿地信心的速度也將千差萬別。
與2020年和2021年的峰值相比,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合同銷售總額在中期內可能會低位持穩。但是,惠譽認為該板塊的需求仍將受到城市化進程的驅動。
行業整合將繼續進行,國有房企將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相比之下,許多民營房企要么退出市場,要么合并或與實力強大的企業合作經營。商業模式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有可能會從“預售模式”轉向“公共和私人租賃住房模式”。
來源:惠譽
編輯:jin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