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澎湃翻涌之際,中資企業揚帆出海正成為經濟舞臺上的關鍵篇章,制造業出海占比更是相對可觀,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影響力,在產業升級中不斷提升出海價值,并且在打造品牌影響力、加強研發和本地化產能投入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此前,第一太平戴維斯發布《中國工業地產報告》中提到隨著新質生產力在工業領域的持續深化,中國工業地產正積極拓展至更寬廣的全球市場。作為《中國工業地產報告》的延續篇,第一太平戴維斯發布《中資企業出海報告》,聚焦中資企業出海浪潮,全方位剖析其背后的機遇與挑戰、策略與趨勢。
第一太平戴維斯中國區產業及物流地產服務部負責人、投資及資本市場部負責人羅瑾表示:"隨著全球化布局,中資企業出海已然走過40余年,這是一個復雜而多層次的過程,涉及從產品出口到全球品牌建設的轉變。面對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和全球政治經濟的復雜性,中國企業需要制定靈活的戰略,加強技術創新,優化供應鏈管理,并在目標市場進行深入研究和本地化運營。隨著產業升級和全球化布局的推進,中國企業有望在全球市場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出海溯源:歷史軌跡與多元力量匯聚推動
企業出海歷經從產品出口萌芽到規模產業布局的蝶變,其背后產能過剩需拓新市場、成本攀升驅動外遷、貿易壁壘倒逼布局優化、政策支持保駕護航、技術與市場多元需求吸引,多力合驅,使制造業出海成必然。
1979-1999(1.0時代 萌芽初啟): 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為主,經濟全球化推動企業向外探索。
2000-2007(2.0時代 成長跨越): 制造業和電商增強參與,中國加入WTO,對外投資增長。
2008-2019(3.0時代 變革升級 ): 互聯網出海浪潮,線上線下運營模式融合,加速全球化布局。
2020至今 (4.0時代價值躍升 ): 產業升級下出海價值升級,面對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強研發和本地化產能投入。
全球布局:目的地抉擇與產業適配
貿易總額穩健上揚,東盟等新興市場嶄露頭角
2024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總額攀升至21.1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除了對歐盟和美國等傳統貿易伙伴的出口持續增長外,中國對東盟和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速尤為顯著,這一趨勢得益于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產業升級戰略的推進以及企業對成本的有效控制。
從行業表現來看,以制造業和創新科技為引領的產業擴張勢頭顯著。這些企業不僅在海外建設生產基地或進行直接收購,還通過技術和資本投資迅速布局全球市場,實現了多個國家的供應鏈布局。
歐洲_綠色機遇與挑戰并存:綠色需求旺盛引光伏新能源車企競逐,貿易摩擦下企業迂回建廠,合作投資待挖掘。
中東_新興合作熱點崛起:友好關系與年輕市場活力激發,數字基建光伏成出海新寵。
北美_壁壘環繞中的突破:政策引制造業回流,企業借 "連接器國" 迂回破障。
非洲_潛力待墾的大陸:資源富礦與基建短板交織,電商零售優勢驅動企業開拓,中非合作賦能。
南美_資源導向布局:礦產資源誘新能源車企近源投資,產業協同升級。
東南亞_熱門投資勝地:經濟活力迸發、勞動力成本洼地、政策優惠富集,產業協同緊密,多行業企業集聚扎根。
東南亞成為中資企業熱門投資目的地
中國制造業企業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形成了一幅 "遠洋圖",其中東南亞地區以其快速增長的經濟、年輕的人口結構以及日益增長的中產階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成為中資企業出海的熱門航程:
主要國家經濟增長強勁且制造業蓬勃發展
人口結構年輕與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凸顯
政府政策吸引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助力
廠房與人力成本雙低優勢
中企傳統行業合作與新興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2023中國企業海外建廠行業分布
在市場拓展、成本控制和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中國企業逐步從輕資產試水投資轉向在國外建設廠房。特別是電子信息、汽車和機械裝備制造等行業的大型企業,它們憑借顯著的成本和技術優勢,以及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已在出口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2023中國A股企業海外建廠主要分布
從地區分布來看,美國是中國A股企業選擇投資建廠最多的單一國家,而東南亞則一直是中國企業海外建廠的熱門區域。尤其是中越雙邊貿易額連續3年突破2,000億美元,進一步證明了這一趨勢。
策略抉擇:出海模式與實戰智慧
中企出海呈現出多元化出海方式與豐富的實踐經驗。其中出海方式主要有三種:供應商合作、海外并購和投資自建,其難度依次攀升
供應商合作:能借助合作方的本地資源快速進入市場,節約成本,但存在對合作方依賴以及管理協調復雜的問題
海外并購:可直接獲取資源與市場份額,實現規模效應,但成本高、整合難度大且面臨法規風險
投資自建:自主性強,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但前期投入大、建設周期長且運營風險高。
征途挑戰:風險應對與規劃導航
中國企業出海面臨多重挑戰,增加國際市場擴張和運營的復雜性,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中國企業在出海規劃時需要在多方面做好充分準備,確保具備海外業務成功所需的條件和能力,從而在國際市場中提升競爭力和適應力。
中企出海面臨的四大挑戰
宏觀經濟波動
國際擴張中,企業需考量全球通脹、地緣政治與貿易壁壘,保供應鏈穩定靈活
面對他國限制政策,企業要制定長遠戰略以適應國際環境變化
適應市場特性
各地法規、準入、文化及消費行為多樣,企業入新市場易 "水土不服
企業需在 "中國式打法" 基礎上,有效融入海外市場文化特點
基礎建設保障
海外部分行業物流、供應鏈、技術支持等配套設施缺,限企業市場拓展
企業需與當地合作伙伴共建高效物流網絡,確保供應鏈穩定,并加強技術支持投入
專業團隊組建
本地化運營能力關乎項目成敗,缺經驗影響進度與回報。
專業團隊需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法律法規、文化習俗、商業慣例和生產成本,確保項目按時交付。
中國企業出海規劃重點考量
目標市場調研:涵蓋自然人文、經濟、營商、法規、產業及園區成熟度等方面,助企業了解市場,預估出海成本與難度。
企業自身考量:涉及資金財務、人才團隊、供應鏈管理、政策備案、風險及出海方案制定等,確保企業具備出海條件和能力。
未來了望:趨勢前瞻與動態聚焦
從本土企業"走出去"到創立"全球化"品牌
展望未來,中國企業出海將迎來質的飛躍。在全面提速、傳統求變、顯現韌性的大背景下,企業正積極轉變全球化策略。這包括從單一的產品輸出,向產業鏈出海的轉型,以及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以提升其韌性和靈活性。同時,企業也注重品牌建設,推動海外本土化發展,以適應不同市場的需求。
產品出海:依托優勢拓展海外
產能出海:當地設廠利用資源
產業鏈出海:產能規模化帶動上下游需求擴張,建立國際化產業帶
生而全球化:整合全球創立品牌
持續關注話題
局勢復雜多變,美國大選存不確定性,貿易壁壘變數多,產業升級創新潮起,企業格局重塑,大小企業各尋機遇。
國際政治:政治變化影響策略
產業升級:結構轉型注重創新
企業圖譜:企業各異各尋機遇
全球化這一復雜而漫長的過程,企業將持續不斷地探索、實踐和總結經驗,塑造在新形勢下的全球化競爭優勢。通過這些努力,中國企業將共同駛向一個充滿機遇的未來,開啟全球化的新篇章。
來 源:第一太平戴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