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月,全國商品住房銷售面積10.36億平方米,銷售金額10.35萬億元。以此計算,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商品住房均價達到9988元/平方米,離“萬元大關”只有一步之遙。
其實,從單月統計來看,從今年6月份開始,全國新房價格已經“破萬”了。
6-9月份,全國新房均價分別為每平米10113元、10263元、10539、10191元。統計顯示,全國新房均價從每平米2500元漲到5000元,用了7年時間(2005年到2011年),從5000元漲到10000元用了9年時間。
從全國來看,過去20年,房價整體上“單邊上漲”的趨勢還未打破。
房價走勢的關鍵節點
可能有人說,全國的住房均價反映不了什么問題。畢竟,全國各個城市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這項統計價格也不包含二手住房,而成交金額大的熱點城市,基本已經進入二手房時代。同時,均價也沒有考慮裝修、樓齡等差異化問題。
但如果我們拉長數據趨勢,就能看到,這個價格有很大的代表意義。仔細觀察這個簡單均價的序列,揭示了過去房價走勢的幾個關鍵節點:
一是2008年房價下跌。根據簡單均價計算,2008年全國房價下跌1.91%,也是過去20年中國房價唯一一次下跌?梢姡M管各地差異很大,但均價還是能說明規律的。
二是2014年樓市低迷。不考慮2008年的下跌,其他年份全國房價都在上漲。不過,要說哪一年漲幅最小,就是2014年。那年,全國樓市飽受“高庫存”之困,房價只上漲了1.43%。
2008-2010年,M2年均長21%,樓市開發投資年均增長24%,2010年樓市開發投資增長首次超過30%,2012年又有一波“降準降息”。這一期間,各大房企開始進入三四線城市。但是,隨著2011年貨幣收緊,樓市終于演化為2014年的“高庫存”。
三是揭示了上漲快的幾個年份。
(1)2004-2005年:年均上漲15%。2003年的“國18號文”首次指出,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業內認為樓市的春天來了,房價也迎來第一波大漲。炒房團開始進入上海,上海在內的華東地區房價上漲很快。但是,其他地方房價很穩定,深圳房價還停留在5000元/平方米水平。全國房價基數低的情況下,那兩年房價年度漲幅僅為15%,并不算大。
(2)2007年:漲幅為17%。這是一波最健康的上漲,推動房價上漲的因素,基本上來自實體經濟。首先,2001年中國加入WTO,帶來了制造業和出口繁榮,推動了中國城鎮化第一波高潮,居民收入明顯增長。其次,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取消限售股,實現全流通。股市火熱,給樓市帶來了資金血液。最后,前期貨幣高發,加上制造業繁榮,實體經濟領域價格都在上漲。
這一時期,房價上漲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深圳、廣州等珠三角城市的樓市開始與環上海的華東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一起上漲。這一波樓市上漲,顯示了實體經濟的推動作用。不過,投資炒作也已經開始泛起。
(3)2009年:漲幅為24.7%。200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剛過1.5萬元。金融危機時期,內需孱弱,消化不了制造業產能,被迫靠樓市和基建來帶動上下游。所以,樓市迎來貸款7折利率的措施,以及大規模降準降息。這是中國第一次靠房地產來穩定經濟,也是最大的一次,房價第一次出現了超過20%的漲幅。
(4)2015-2018年:年均漲幅10%。去庫存、棚改、降準降息,多重利好下,第一次出現了覆蓋全國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大范圍上漲,內地縣城的房價也翻倍上漲。在高基數基礎上,年均上漲幅度達10%。從全國趨勢來看,也是最后一波大漲。
全國房價“破萬”,揭示了幾個規律性的現象
一是房價上漲趨勢很明顯。2000年以來的20年,全國房價年均增長8.5%。仔細推理,這20年房價上漲的邏輯是很強的,比如城鎮化、居民收入增長、土地價格上漲、貨幣發行、地方依賴等。
二是房價上漲與貨幣發行密切相關。2000年以來,M2的規模從13.3萬億增長到216.4萬億,上漲了15倍,遠比房價上漲幅度大得多。而且,從M2漲幅與房價漲幅走勢來看,二者非常一致,基本上同漲同落。比如2009年房價上漲高達24.7%,是漲幅最大的一年,而這一年M2同比上漲幅度,同樣也是歷史最大的(26.5%)。
三是重點城市成交放大,拉升了房價。四個一線城市,成都、南京、杭州、廈門、武漢、西安、合肥等重點二線城市,三大都市圈里面的三四線城市(比如東莞、寧波、珠海、惠州、佛山、南通、無錫、常州、廊坊等),這幾年對人口、資源凈虹吸,房地產成交面積占比上升,成交金額上升更大,從而拉升了全國房價水平,這是導致房價“破萬”的主要原因。
四是內地三四線樓市趨勢性滑坡。我們看到很多內地三四線城市房價橫盤或下跌,比如東北的鶴崗、伊春、甘肅的玉門、內蒙古的烏蘭察布等地。
未來,隨著人口向都市圈和大城市遷徙,這個下跌的過程才剛剛開始。全國房價上漲與內地部分三四線城市房價下跌,是不矛盾的。
對未來房價走勢的判斷
一是房價告別大漲,但仍將在高位徘徊。從M2、人口(適齡購房人群)、住房供求規模來看,房價都告別了大漲。特別是今年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很大,但中國依舊堅持“不刺激”“不大水漫灌”,今年M2同比增幅最高的月份也只有11.1%,遠沒有過去幾輪房價上漲周期那么大。
不過,也不能認為房價會下跌。首先,“穩房價”是長效機制目標,也是各地樓市調控的頭等大事。當下,各地財政收支缺口大,對樓市的依賴很大,各地托底樓市的決心也很大。在經濟轉型完成之前,樓市高位平衡將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地價還在高位。據統計,百城樓面地價在2008年時只有814元/平方米,2009-2014年一直在1100-1500元/平方米徘徊,2015年開始明顯上漲,2016-2018年上漲到2500元/平方米,2019年首次突破3000元/平方米,4年時間基本翻了一倍。當然,后期主要是由熱點城市帶動的。從2020年重點城市供地情況來看,很多城市取消了限地價政策,地價又開始上升了。
二是重點城市房價將繼續上漲。什么是重點城市?就是人口凈流入,產業結構適應未來轉型方向,與周邊實現互聯互通的城市。人口凈流入,意味著增量人口大,而流入的增量人口基本是年輕人口,買房動力大,負債承擔能力強,對美好生活有強烈預期。產業結構適應未來轉型方向,就是指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這些產業附加值大,就業人口收入增長效應明顯。比如,深圳南山房價高,是因為科技園區就業人口推動的,騰訊、中興、大疆等都在科技園區。與周圍實現互聯互通,意味著對外部資源的虹吸效應明顯。
三是買房要關注成本了。過去,房價大幅上漲,掩蓋了房子的持有成本。大家不怎么關注物業、維修、折舊、租金能否沖抵月供、再交易成本等等。未來,房價不再明顯上漲了,但成本越來越高,比如月供、物業費、折舊。如果房價漲幅抵不過成本,持有房子就是負擔,這類房子再出售時,不僅耗時較長,也賣不上價。
(作者 李宇嘉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來源:中新經緯APP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