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聯合舉行《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暨“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
記者從發布會獲悉,該報告包括1個主報告及綜合篇、經濟篇、社會篇、生態環境篇等4篇19個專題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村發展形勢將呈現出新的特點。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保守估計新增農村轉移人口8000萬人以上;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到20%左右;鄉村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到25.3%,約為1.24億人。
報告預計,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將在2025年前后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值,引領全國農村發展。
強化糧食安全保障建設
近一段時期,洪澇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引發了不少關注,糧食安全問題再度成為焦點。與此同時,中央也一直在強調要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而這一份報告也提到,到“十四五”期末,我國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糧)缺口約為2500萬噸。
有人開始猜測,是不是今年國內糧食出現緊缺了,糧食安全難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了?事實上大家對此大可不必擔心。
8月14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總的來看,今年南方地區的洪澇災害對早稻單產產生了一定影響,不過今年早稻播種面積增加較多,綜合來看,目前判斷早稻還是有可能豐收的。
付凌暉介紹,今年夏糧產量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增長0.9%,為全年糧食增產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另外,我國60%的秋糧在北方地區,受洪澇影響相對較小。
近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黑龍江調研時強調,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目前秋糧總體長勢良好,奪取豐收有基礎。
“這些年,對于農業生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今年‘六保’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保糧食能源安全,對于農業方面的投入在加大!备读钑熣f,整體看全年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是有條件、有基礎的。
不過報告也認為,我國基于居民生活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但也存在著糧食供給數量充足而結構性供求失衡的問題。
為此報告提出,應根據當前糧食供求主要矛盾的變化,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以滿足居民糧食消費升級為導向,保持糧食供求相對寬松關系,多途徑提高抗御國際市場波動沖擊和平抑國內市場波動能力,完善糧食收儲政策,加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建立糧食優質優價機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穩步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
報告從“五位一體”總布局的視角出發,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構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農村產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生活現代化、體制機制保障與政策性供給四個維度29個指標。
報告指出,全國城鄉融合發展程度保持持續提高的態勢,但是進展速度呈減緩趨勢;各領域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提升,特別是生態環境一體化成效顯著;各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程度穩步提高,而且區域差距持續縮小。
為此,報告提出要穩步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優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城鄉一樣化內容,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以三產融合發展化解城鄉二元經濟,進一步加大美麗鄉村建設力度。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7月中旬,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32萬億元;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元、千億元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
報告指出,目前,實現產業興旺面臨著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核心競爭力不強、農村經營主體去精英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體制機制障礙有待破除等問題。
為此,應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鄉村產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支撐,實施科技助推戰略和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創新多元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互促共生;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搭建農民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橋梁;加快推進農村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生產要素對產業發展的支撐。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