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似乎是今年房地產界的熱門關鍵詞,從集中供地市場的聯合拍地,到商業地產與物業服務的深度結合,面臨政策緊縮和利潤下降,新形勢下的行業發展,離不開優勢資源的共度時艱。
10月18日,據旭輝官微公布,旭輝集團旗下旭輝商業與華住集團共同宣布簽署合作協議。雙方的合作將依托旭輝在商業板塊的積累,結合華住集團在酒店行業的多元產品矩陣和開發經驗,合作打造“酒店+”產品。
此次雙方戰略合作范圍包括但不限于酒店項目、公寓項目、文旅項目、商業項目及產城項目等多個領域,下一步,兩家公司也會在品牌聯動、設計規劃、資源對接、項目落地等各方面有進一步的動作。
這不是旭輝商業第一次拓展業務邊界,也不是華住第一次與房企合作輸出管理與品牌經驗。伴隨著此次合作,酒店行業與房地產行業的合力共濟又多了一則新案例。
酒店+地產
“我從來不喜歡酒店,酒店是個很不好的行業,所謂不好是不好賺錢的意思。”恒隆地產陳啟宗先生曾在2021博鰲房地產論壇上直言,面對行業形勢的改變,房企選擇去做酒店并不是一個合算的買賣。
雖然依賴于不動產,但是酒店行業的本質仍舊是服務業。正如許多房企轉型去做長租公寓、共享辦公都碰了一鼻子灰一樣,線路直接、回款快速的房地產行業在基本邏輯上與長線投入經營、回款效率低的酒店行業就相去甚遠。
然而對擁有一定存量的大型房企來說,納入酒店業態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產業價值,還能夠助力不動產“由重轉輕”,加速朝資管模式的升級,是房企進一步拓展文旅、養老等一系列業務的踏板和墊腳石。
早在今年3月,融創中國就與華住集團高調聯姻,雙方宣布合作成立高端酒店管理平臺永樂華住,各持有50%股份。
無獨有偶,旭輝商業此次與華住的合作,被定義為酒店+,同時也著重強調了后續在文旅、商業、產城上的深度融入,依托旭輝在商業板塊多年的深耕和積累,結合華住在酒店行業的多元產品矩陣和開發經驗,這一合作模式或還有許多的新業務值得發掘。
正如華住集團副首席發展官沈挺所說,“我們期待酒店和地產行業這一次'強強聯合'會迸發出更多火花,跳出傳統模式及框架,讓酒店品牌為商業賦能,在商業項目上孕育出更多的明星酒店產品。”
旭輝商業中期數據顯示,其半年租金收入同比上漲79%,出租率保持在94.3%的高位,下半年旭輝將有4個新項目陸續開業,在全國儲備綜合體超過30余座,涉及社區商業、購物中心、酒店等業態,其中酒店業態已儲備10余家。華住集團旗下則擁有29個酒店及公寓品牌,覆蓋經濟型到奢華多個區間。據悉,雙方首次合作的湖州諾富特酒店也將于2022年面市。
相關機構的研報也提到:旭輝積極推動的商業板塊將成為下一個利潤驅動點,公司商業項目快速拓展,管理層對未來擁有超過50%的增長率預期,加上與永升服務的穩固關系,預測旭輝下一步潛力巨大。
存量路線
旭輝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曾在此前業績會上表示,旭輝控股對“第二主業”商業地產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值,計劃在發展商業上的租金收入實現每年50%的增長,未來商業版塊的收益或將占據旭輝的半壁江山。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旭輝商業板塊從2010年就起步、2016年初制定5年開業25-30個商業項目,2019年中合并商業管理部和旭美商業正式成立旭輝商業。
旭輝商業總裁林峰就曾在媒體采訪中表示:“旭輝做了物業、公寓、教育、商管、金融、養老、代建等等業務,但是核心投入重資產的就只有一個——商業,這是我們未來的第二主業。”
在今年韓石入主旭輝商業后,旭輝立下了“2023年將布局50座商業綜合體”的目標,今年新開6座商業綜合體項目,明后年計劃開業14座商業綜合體。
這一切的著重發力,其實都來自于林中布局已久的“存量思維”。
早在2016年,林中就強調了存量市場的轉變,整個旭輝控股也定下了 “一二線核心城市做存量”的策略,面對住宅市場的利潤收縮,林中對于“開發+持有”的轉型有著非常清晰的思考:“旭輝也將利用10到20年完成從純住宅開發向開發+持有的轉型,并將每年拿出投資額10%用于商業拓展。”
通過此次合作,或許能猜測,旭輝商業的發展脈絡,既不是一味地規模擴張,也不是單一的存量改造,而是通過商業的表象,嘗試更為多元的業務結合。
從旭輝精心打造的恒基天地不難看出,商業地產能夠很好的承托林中對于平臺化和生態化發展的策略,也有助于旭輝形成進一步的產業鏈條。
無論是韓石的到任,還是旭輝商業大跨步的擴張節奏,似乎都應和著林中反復強調的存量思維與拓展雄心。
來 源:觀點地產網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