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訊網訊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若干措施》,推出9項措施,推動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洞胧诽岢,立足特色產業、自然資源、文化底蘊等因素,堅持系統規劃、整體打造,統籌規范特色小鎮的標志標識、產業培育、風格塑造、市場拓展等,體現產業、社區、文化、旅游“四位一體”。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若干措施》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3月2日
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若干措施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20〕33號),推動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制定如下若干措施。
一、準確把握發展定位。準確理解特色小鎮概念,以微型產業集聚區為空間單元進行培育發展,不得將行政建制鎮和傳統產業園區命名為特色小鎮。準確把握特色小鎮發展內涵,在差異定位和領域細分中構建小鎮大產業,集聚特色產業,兼具特色文化、特色生態和特色建筑等鮮明魅力,打造高效創業圈、宜居生活圈、繁榮商業圈、美麗生態圈,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空間、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支點、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支撐、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新載體。(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二、著力強化規劃引領。立足特色產業、自然資源、文化底蘊等因素,堅持系統規劃、整體打造,統籌規范特色小鎮的標志標識、產業培育、風格塑造、市場拓展等,體現產業、社區、文化、旅游“四位一體”?茖W制定發展目標,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功能定位,切實提升特色小鎮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確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以規劃“定空間、定產業、定項目”。特色小鎮規劃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及產業發展規劃、公共服務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相銜接,特色小鎮空間布局要符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省級特色小鎮規劃在經縣級主管部門審批后,報省發展改革委備案。(所在市、縣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三、聚力發展特色產業。注重依托全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省級產業集群專業鎮等平臺,聚焦本地最具特色和最具競爭力的產業,聚焦行業細分門類,錯位發展先進制造類特色小鎮,信息、科創、金融、教育、商貿、文化旅游、森林、體育、康養等現代服務類特色小鎮,以及農業田園類特色小鎮,找準每個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定位,打造行業“單項冠軍”。引導基礎較好的地區聚焦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環節,吸引各類先進要素在特色小鎮內集聚發展,助推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將特色產業投資和營業收入作為評價特色小鎮的核心指標,加大對公共性、平臺性產業配套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筑巢引鳳”放大特色小鎮產業集聚洼地效應,降低鎮內企業投產成本,縮短產品上市周期。(所在市、縣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教育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林業局、省體育局、省衛生健康委、省農業農村廳負責)
四、推進多元功能聚合。加強特色小鎮與臨近城市的公共服務對接,完善社區服務功能、交通站點和商業配套設施,建設4公里教育圈、15分鐘醫療圈和15分鐘健身圈。注重提煉特色小鎮內的文化經典元素和標志性符號,深入挖掘特色產業衍生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互交融,建設展示小鎮整體圖景和文化魅力的公共空間。加強特色小鎮內的遺產遺跡保護,因地制宜開展綠化亮化美化,打造彰顯地域特征的特色建筑,加大周邊環境整治力度,促進生態環境持續優化,著力塑造“鎮情美景”。(所在市、縣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體育局、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生態環境廳負責)
五、加快市場化運作。著力培育一批特色小鎮投資運營優質企業,充分體現企業在項目投資、運營、管理等方面的主體地位。鼓勵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牽頭投資特色小鎮,并通過以商招商等方式引進多個戰略投資者進行聯合投資。鼓勵特色小鎮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小鎮內企業進行物業化管理。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聚集行業高端要素方面的優勢,探索特色小鎮行業協會管理運營模式,鼓勵行業協會在產業招商、促進行業規范化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促進省內特色小鎮與長三角先發地區小鎮開展跨區域合作和產業鏈合作。探索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充分挖掘特色小鎮獨特資源并進行有償輸出,拓展盈利鏈條。強化縣級政府主體責任,統籌做好要素保障、項目落地、政策落實、公共設施配建等工作。(所在市、縣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充分發揮特色小鎮對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催化引領和加速作用,加快培育創新創業生態。重點發展創業孵化器等眾創空間,強化場地安排、要素對接等服務功能,在特色小鎮內促進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引導小鎮入駐企業與電商平臺深化合作,拓寬新工藝新產品新模式的商業渠道。結合主導產業加強創業就業技能培訓服務,提高創業者和勞動者技能素質。充分發揮特色小鎮就業半徑短、居住成本低的優勢,引導周邊居民就近就業,引導附近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城鎮化。(所在市、縣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七、完善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充分發揮省特色小鎮建設專項資金的引領撬動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鼓勵市、縣整合各類財政資金,加大對特色小鎮建設的投入力度。鼓勵市、縣將特色小鎮區劃內土地出讓金向小鎮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傾斜。支持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于特色小鎮有一定收益的產業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特色小鎮的支持。引導金融機構開發專門針對特色小鎮的信貸產品,加大對特色小鎮新型業態的扶持力度,打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小鎮模式”。鼓勵各地通過基金等市場化運作方式投資回報期長但前景較好的特色小鎮。支持符合條件的特色小鎮投資運營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支持自貿試驗區內金融小鎮依法依規開展私募投資基金服務。(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國開行安徽省分行、農發行安徽省分行負責)
八、創新土地供應管理。加大特色小鎮土地供應力度,對小鎮內重點項目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指標,依法依規組織配置農業用地和生態用地。各市、縣要建立特色小鎮重大項目用地調度制度,鼓勵點狀供地、混合供地和建筑復合利用。鼓勵利用增減掛鉤、低效用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租賃農村宅基地等方式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資源,鼓勵利用“騰籠換鳥”方式對老舊工業廠房、閑置建筑物等進行改造提升,針對特色小鎮實施柔性化綠色供地機制。結合特色小鎮多數位于城鄉接合部的區位特點,推動其先行承接供地用地方式改革等相關改革試驗,穩妥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交易。(所在市、縣人民政府,省自然資源廳負責)
九、強化規范糾偏。按照嚴定標準、嚴控數量、統一管理、動態調整原則,建立全省特色小鎮清單。健全省級特色小鎮統計監測制度和評估指標體系,認真落實省級特色小鎮評估制度和退出機制。對評估結果合格的,予以授牌。對評估結果不合格的,先行通報批評并實行約談,明確整改期限;到期仍不合格的,將其淘汰出創建培育名單,并扣回“借轉補”資金。規范非省級特色小鎮管理,對不符合特色小鎮內涵、濫用概念的予以整改、淘汰,制止市場主體隨意將普通項目冠名為特色小鎮的行為。對主導產業薄弱的小鎮,加強培育指導,長期不見效的要督促整改。嚴控特色小鎮房地產化傾向,對違法違規占地用地、破壞生態環境的小鎮,及時制止并限期整改。(省發展改革委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