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貝殼研究院發布《2021年中國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數》,報告借助城市生活圈服務可達度、業態豐富度、環境品質度三個指標,對60城“15 分鐘生活圈”的表現進行評估,并重點分析典型城市與社區相關案例,為城市發展提供參考依據,推動社區因地制宜地進化,探索美好生活趨勢,助力美好居住遠景目標。
城市便民生活圈加快建設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的范圍內,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以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伴隨社區商業發展而產生,一端連著社區居民,一端連著眾多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聯通經濟社會微循環的“毛細血管”。
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核心區商圈和區域商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但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的便民生活圈建設相對滯后。
今年7月,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目標打造一批布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范有序、服務優質、商居和諧的便民生活圈,促進便民利民惠民,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民生服務的滿意度。
貝殼研究院報告稱,希望每個城市可以根據自身發展水平、居民需求等,以家為中心,在適合城市的步行時長范圍內,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之需。同時,強調人們對于城市美好居住生活的可獲得感,研究“人”的生活狀態及由此引發的生活圈互動需求,努力滿足、完善人們的需求。
報告認為,疫情只是讓人們回歸“附近”生活方式的表象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邏輯在改變。中國城市發展本質上是要實現從“土地的城鎮化”到“人的城鎮化”的轉變,讓人與城市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系,挖掘城市發展活力新源泉,其重點在于“日常生活空間”城市生活圈的營造,重構緊湊、完整、便利的生活空間。
激活社區潛力
具體到城市內部的微觀尺度—社區,報告以北京這座城市為樣本,測算了約6800個社區的生活圈活力指數,總結出超大型社區、城市“蜂巢”、及“孤島”社區三種典型代表社區。
報告顯示,在北京昌平區,體量龐大的天通苑職住分離比較明顯。因建筑面積與居住人口居于頭部位置,被定義為超大型社區。昌平人力社保局與高德地圖大數據分析顯示,絕大多數回天通苑地區就業人口的就業半徑在 10 公里以上,工作地點遍布主城區,對人群的包容性極強。
相較樣本總體,天通苑配套豐富度相對較高,尤其是醫療配套,在數量上具備明顯優勢。同時,作為超大型社區,天通苑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內外部交通擁堵、環境嘈雜、居住體驗不好等,此外,限于內部缺乏產業支持,導致職住均衡問題突出等。
當下,在政府主導下,針對于社區改造的“回天計劃”正在持續推進,教育、生活及商業配套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屆時,作為超大型社區的天通苑在居住體驗、便利性及可達性等方面,均會得到質的飛躍。
超大社區之外,還有一類小區,租賃情況與小區戶數的比值較高,租賃流動性越大,被報告定義為“城市蜂巢”。以MASTER 領域為例,該小區該社區品質指數約為 74.91,高于 82.8%的樣本社區,居住人群特征也比較明顯:兩口之家的白領,整體偏年輕化。
除上述兩類外,在城市化過程中,由于拓展城市郊區而形成的低密度、單功能,通常依賴汽車出行并且能夠內生出一套封閉“生態系統”的社區稱之為孤島社區。以北京青青家園為例,這里西臨東五環,在豐富度及可達度方面表現較低,但是在品質度方面,該社區遠高于樣本社區均值。
報告總結,城市美好生活獲得感來源于需求得到滿足,人們對于城市社區生活的追求正在品質化、多元化。未來城市一刻鐘生活圈建設,在教育設施、醫療設施、文體娛活動空間、商業服務、公共交通、環境建設等方面都需要做出具體的回應,對于社區商業、社區養老、社區育兒服務等更細致維度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來源:新華網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