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針對特色小鎮建設中出現的概念混淆、內涵不清、主導產業薄弱等問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20〕33號),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印發《全國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導則》(發改規劃〔2021〕1383號,以下簡稱“導則”),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持續開展規范糾偏,要求在準確把握特色小鎮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嚴控數量、提高質量,防范風險、及時糾偏,扎實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
據了解,按照重慶市政府工作安排,重慶市發展改革委牽頭,結合重慶市實際,起草了《重慶市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經重慶市政府同意后以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名義印發實施。
特色小鎮是規劃用地面積一般為幾平方公里的微型產業集聚區,既非行政建制鎮、也非傳統產業園區。特色小鎮重在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吸引人才、技術、資金等先進要素集聚,具有細分高端的鮮明產業特色、產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約高效的空間利用特點,是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新型發展空間;特色小鎮建設應具備客觀基礎條件,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防止盲目發展、憑空硬造。導則明確規定在人均GDP少于1萬美元的省份,原則上特色小鎮的數量不多于50個,鼓勵控制在30個以內。結合重慶市實際,“十四五”期間培育30個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結合產業發展現狀,堅持市場化運作,選擇一個最有基礎、最具潛力的門類作為主導產業,打造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業。
特色小鎮產業組織形式、空間布局方式及體制機制創新的產物,把特色小鎮作為改革試驗田,賦予更多試驗示范先行先試權,通過改革賦能,釋放活力。
堅持尊重規律、注重實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以人為本、綠色低碳的原則,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突出“產業立鎮”,體現“一區兩群”協調發展要求。
重慶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關于特色小鎮規范化管理,全面施行“一張清單管到底”。按照“命名一批、創建一批、儲備一批”的思路,經市政府同意,命名了榮昌安陶特色小鎮、忠縣新立柑橘特色小鎮,組織20個特色小鎮開展創建,同時儲備了一批特色小鎮后備梯隊,納入全國特色小鎮信息庫;對未納入清單的不得以特色小鎮之名進行宣傳推廣、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以區縣政府為主體進行分類處置;加強監測監督監管,確保清單內特色小鎮不突破五條底線:合規用地底線、生態環保紅線、債務防控底線、房住不炒底線、安全生產紅線。對違反以上五條底線紅線的行為要限期整改,對性質嚴重的發現一起、處理一起。
來源:經濟網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