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平方公里的面積內,集聚了25家央企,這可能是全國央企集聚度最高的區域。”入駐上海自貿區世博片區的國新控股(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暉說。
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十年后,昔日的世博園浦東片區建成了央企總部基地。面對疫情影響,央地融合發展疊加自貿區的政策支持,幫助相關市場主體克服不利影響,努力化危為機。
從棚戶區到央企總部基地
從國新控股的大樓向外望去,黃浦江景色一覽無遺,世博中心近在咫尺。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前,這里曾是上鋼三廠煉鋼廠區,鋼花四濺、棚戶遍地。
世博會結束后的2011年,13家央企率先入駐世博園浦東片區。今年3月,又有9家央企和一家地方國企的16個重大項目簽約落地上海自貿區世博片區,總投資金額累計達960多億元。
如今,整個世博片區已經有25家央企集團注冊了近80家各類公司,入駐企業在世博初步形成總部、金融、能源、貿易等功能板塊。
總部方面,有中國寶武、中國商飛等2家一級總部和中核上海總部、中鐵投資等9個區域性總部;金融方面,有遠東宏信、商飛資本、天安財險等一大批金融機構入駐;能源方面,集聚了如中國華能、中國華電、中國核電等一批能源企業;貿易方面,有中鋁國際貿易、中銅國際貿易兩個千億級的貿易平臺。
上海自貿區世博管理局副局長沈鋒說:“央企加速集聚的趨勢還在繼續,世博片區很快就會有第26、27家央企入駐,相應的投資不斷加碼。”
助力央企二次創業和轉型發展
央企為何扎堆世博?一名央企負責人的話非常樸素:“這里特別適合做生意”。
成立于1992年的振華重工,伴隨浦東開發開放而成長壯大。從一個無人知曉的小公司,振華重工發展為全球重型裝備制造行業的知名企業。
雖然受到疫情不利影響,今年以來振華重工在海外共計完成35臺設備的交機工作,以及2個航次的卸船工作,這其中,上海自貿區的原產地信用簽證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振華重工副總裁劉啟中介紹,按照這一制度,企業可以直接在海外辦公室,打印原產地質量審核證書交給國外客戶,從原先的“面對面”申領變成了現在的“鍵對鍵”簽發。“以前可能需要一周時間進行現場申請、審批,再郵寄到國外,現在從網上填單到打印出來,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解決問題。疫情期間,這套線上審核制度對企業來講太及時了,貨可以盡快通關,送到客戶手中。”
劉啟中說,面對疫情沖擊,目前振華重工一方面落實手上已有項目,另一方面延伸業務比如維修服務,努力完成原定的年度發展目標。
總部位于世博的中化國際,早在2001年就實施戰略南移,將企業總部從北京遷入浦東,2016年進一步搬遷至世博片區。利用上海的人才資源、研發優勢,中化國際由單一的貿易公司,轉型為以精細化工為核心的產業公司。
“浦東是中化國際全球化發展的大腦。” 中化國際董秘柯希霆說,中化國際在浦東注冊了10家下屬企業,近期還將籌建財務共享中心等機構。
2018年12月在世博注冊成立的中鋁國貿集團財務總監董克恭說,華東是國內有色金屬消費量最大的區域,總部搬遷到這里,可以更加貼近市場、貼近客戶。2019年中鋁國貿營收1400億元,其中上海地區的結算量達600億元。根據戰略規劃,立足上海,中鋁國貿未來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宗商品貿易集團。
“物理距離”縮短催生“化學反應”
在世博片區,隨著央企之間、央企與地方企業物理距離的縮短,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
“我們隔壁的中化、中鋁,都是中國外運的客戶。企業在北京簽的戰略合作協議,在上海就能直接進行業務對接,這就是集聚帶來的好處。”中國外運華東公司總經理王篤鵬說。
在王篤鵬看來,疫情給運輸行業帶來挑戰,但也孕育著新機會。“比如國際集拼中轉業務,疫情期間增長很快,我們和合作伙伴商討利用線上平臺,在浦東的外高橋和臨港建設國際貿易中轉集拼基地,讓更多國內企業獲益。”
除了央企之間的抱團,借助世博平臺,央企與地方企業的合作也日益緊密。
田暉表示,作為中國國新控股子公司,國新上海積極參與地方國企重組、股份制改革和IPO等項目。比如,國新上海發起設立總規模30億元的專項基金,通過收購上海地方企業老鳳祥職工持股會21.99%的股權,解決了老鳳祥的歷史遺留問題,幫助這家老牌企業加速實現一流企業的戰略目標。
為了促進央企與地方企業的合作,2018年5月世博片區就設立了上海自貿區央地融合發展平臺。平臺采取“政府搭臺、企業自治、機構參與”的形式,設有專門的理事會。目前,包括上海臨港集團、上海電氣、國泰君安等10家地方國企已正式成為央地融合發展平臺理事單位。
根據規劃,未來世博還將繼續打造央企總部集聚區,促進央地融合發展。同時,加快民企、跨國公司總部的集聚,讓各類企業產生更多的良性互動。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