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穩就業、穩投資、穩預期等“六穩”工作的大背景下,國內多個省份近期密集公布了2020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近50萬億元的未來基礎建設投資版圖被寄予厚望,擔綱國家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其中,“新基建”今年以來短短4個月時間內,獲得多次提及,并首次被寫入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新詞。
新基建,已然成為基礎建設投資領域的“新寵兒”。
對于投資規模仍占據優勢比例的傳統“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設施)來說,新基建帶來的更多是挑戰還是機遇,取決于“鐵公基”能否取長補短,與新基建相融合。
對于深耕基建產業30年、不斷創新民企投資高速公路模式的強榮控股集團來說,這恰恰是一個與時俱進、突破創新的大好機遇。在下文中,我們將基于創新的“高速公路+”模式,探討高速公路和新基建如何實現有機結合,從而加快高速公路從傳統交通產業向上下游產業聚合平臺、產業經濟帶及新型服務綜合體轉型升級的進程。
一、“高速公路+新基建”相結合的內在動因
針對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為代表新基建,2020年4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加快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一業帶百業”,助力產業升級,培育新動能,帶動創業就業。
而強榮提倡的“高速公路+”模式,則把“一業帶百業”提升到新的高度,從高速公路“重通車”轉向了“重運營”。其原理是:大幅拓展自身功能性和收益性,把高速公路作為產業鏈資源整合平臺和產業經濟載體,通過“高速公路+旅游+產業投資+特色小鎮+新基建”等組合模式,因地制宜培育產業經濟帶、打造新型城鎮集群,實現“建一條路,興一個經濟帶,帶動一個區域的城鎮化發展”。
對比可見,兩者的出發點和共通點均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經濟新增長面、帶動產業升級;其相結合的內在動因,則是兩者具有許多互利的基礎:
(一)“高速公路+”可為新基建提供拓展空間和應用場景,有效降低建設成本,大大提高建設效率和運營收益
首先,與“高速公路+”融合建設的新基建,可利用高速公路與鄉村的零距離接觸優勢,依托公路路網鋪展和輻射到廣大鄉村地區。在極大拓展新基建覆蓋范圍的同時,還能有效避免形成新的城鄉發展失衡。
其次,新基建與高速公路及其產業同步規劃建設,將能夠避免重復建設、無序建設、過度建設等老難題,特別是土地使用、光纜管線鋪設、5G基站等建安成本預計將有效降低30%以上。
同時,由于地廣人稀、經濟欠發達等原因,以往在鄉村地區建設的通訊基站等信息基礎設施,其運營收益是遠不如城市的,更多是出于國家戰略和社會效益的考慮。而“高速公路+”通過培育產業經濟帶和新型城鎮集群,形成產業和人口集聚,將為新基建提供多樣化、產業化、高價值、高度集中的應用場景和服務對象,解決投資巨大的新基建在鄉村地區的收益性難題。
(二)新基建為“高速公路+”賦予科技新動能
一方面,高速公路引入新基建之后,其道路建設、運營品質以及智慧交通服務水平將得到跨越式提升;另一方面,新基建強大的產業培育和拉動作用,將極大拓展高速公路的功能性和收益性,帶來資產價值和社會效益增長。
最關鍵的是,“高速公路+”模式十分強調上下游產業的融合和鏈接,以及交通流、資金流、信息流在線內線外的高效整合流通。而5G網絡、大數據及物聯網等新基建的核心優勢,正是通過數字科技進一步推動產業的融合升級以及資源配置。
。ㄈ┒鄠新基建產業可融入“高速公路+”模式
2020年3月30日《西安日報》第6版的《如何讓“新基建”更好發力》一文中,有國內專家分析稱,“新基建”可分為四個層次:核心層是以5G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如5G基站建設、互聯網數據中心;第二層是可以對現有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智能化改造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如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第三層即為新能源、新材料配套應用設施,如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最外層則更多的是補短板的基建,如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
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中,除最外層的“類新基建”,5G基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均可深度融入到“高速公路+”的模式當中。
我們認為,高速公路與新基建的交叉融合,將促進新基建在產業中落地并創造價值、產業在新技術賦能中得到跨越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下文將以強榮正傾力打造“高速公路+”樣板工程的廣西隆碩高速公路等投資項目為例,探討“高速公路+新基建”有機結合的一系列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
來 源:人民網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