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陸續恢復正常營業,目前商場內復工程度80%以上商戶已占九成。4月13日,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與截至4月3日的周數據相比,目前受訪企業均已復工,客流和銷售額回升明顯。不過,從復工企業的銷售額恢復程度來看,近半數銷售額僅恢復60-70%。業內人士指出,提振消費還需從長計議,通過短期刺激消費轉向讓消費者發現場內變化,如今的商業不再是傳統模式,而是擁有加豐富內容、體驗和趣味性。
加速復工
隨著疫情逐步控制,企業復工復產節奏加快。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第2期《零售業復工復產情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零售企業在截至4月13日前, 96%的受訪企業表示復工程度超過90%,本周復工的程度比上周略有提高。
北京商報記者在疫情期間走訪各大商圈發現,即使在特殊時期,北京絕大部分商場依舊維持較高的開業率。其中,在3月前,國貿商城的店鋪員工復工人數已經達到近70%,近90%非餐飲店鋪已開業。餐飲租戶已開業近70%,其中三分之一只提供外賣服務。而在4月左右,國貿商城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三月整體較二月期間的客流有明顯回升,且復工人群也有所增加。同時,三里屯太古里在三月中旬時,開業商戶已達九成以上。
雖然商場保持較高的開業率,但銷售額卻與同期相比懸殊。《報告》顯示,受訪企業的銷售額恢復至60%及70%的企業占比為46%,近一半的企業銷售額的恢復仍集中在60%-70%之間,還未恢復正常水平。中糧祥云小鎮相關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雖然目前場內近90%店鋪均已恢復開業,但客流和銷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若從疫情期間的數據對比來看,截至4月2日,祥云小鎮整體客流及銷售額與上月同期相比增長超四成。
據介紹,為了提振消費,祥云小鎮聯合商戶探索“多維求存”的商業模式。自2月以來,祥云小鎮創新推出了“大廚帶你做美食“系列抖音直播;聯動12家美味餐飲上線“安心外賣”服務;與大悅城北京大區商業攜手“美團外賣”“餓了么“平臺推出“5折復工餐”活動;近50家零售品牌紛紛開啟“云逛街”模式,每周定期舉辦五折抄底內購會;三月中下旬,祥云小鎮還上線了“祥云春游季”小程序商城活動。其中,開啟美食直播后,祥云小鎮在一周內餐飲銷售額環比提升49%。
多方提振
銷售額和客流量的回升離不開商場在疫情間做出的努力。大部分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都在疫情期間推出“云購物”模式,通過線上營銷進行品牌推廣。例如,華潤五彩城采用線上支付的方式購買產品,商品將采用無接觸方式配送到家;北京長安天街針對不同業態為消費者組建了購物微信群,消費者可以在群里聯系相關商家購買產品,商品由順豐快遞送貨到家;天虹也開通了“線上百貨”的服務,顧客線上下單后可以選擇到店還是到家。
伴隨疫情緩解,線下活動也逐漸多了起來。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合生麒麟新天地將在疫情結束后投入百萬元用于補貼消費者,消費者可以通過大眾點評等平臺團購優惠券,所有場內商戶均可使用;朝陽合生匯也針對線上線下推出一系列消費者和商家補貼活動,如Plus會員滿千返百、線上商城滿300元返30元等活動;三里屯太古里還針對通過店鋪微信達成的會員消費,進行雙倍積分的獎勵;首創奧特萊斯也即將舉辦周年慶活動,助力線下賣場恢復元氣。
部分商業企業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增長。根據萬達集團的官方公告顯示,全國320座萬達廣場在4月1日至30日期間,連續30天在每座廣場每天都將發出400張50元面額的電子消費券,其中單張消費券面額為50元,全國萬達廣場總共發放384萬張消費券,總金額近2億元。覆蓋萬達廣場所有參與活動的餐飲和服裝服飾商戶。
與此同時,在北京市商務局主辦的“防疫保供網上行”促消費活動中,300多家商超、電商、餐飲、快遞外賣、外貿、生活性服務業企業發放上億元消費券,其中北京蘇寧在京率先發放3000萬元消費券;國美發放1.2億家電消費券;京東聯合眾多品牌發放總價值15億元的京東消費券,重點覆蓋3C電子、消費品等品類。蘇果超市發放100萬份總價值約1億元的全民消費券,涵蓋休食、服裝、小家電等品類共計萬余件單品。
將是“持久戰”
促消費擴內需是一場“持久戰”。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方面表示,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其消費的增加與減少主要取決于其預期收入的變動。如何讓發放出去的消費券轉化為真實消費,還要看各地政府與企業能否科學設置、合理發放,打出漂亮的提振消費組合拳,通過靈活的拳法,從新行業、新業態、新模式中挖掘消費潛力,因地制宜找好發力點,打出新套路。
在商場范圍的不同業態中,百貨業目前依舊承壓較大,但總體趨勢向好。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指出,大部分百貨以聯營為主,可以使百貨企業保持輕資產。此外,大多數百貨店有超市業務,疫情期間,雖然百貨店生意較少,但超市作為補充業態,能夠與零售業態互補,抗風險能力較強。
數字化亦能促使消費升溫。商務部市場運行專家、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工作委員會會長王永平預測,疫情后商業企業的進化將基于“服務能力”、“數字能力”與“創新能力”。購物中心與商戶之間可能會重構新型合作模式。
來 源:北京商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