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向來是城市發展的“爭奪之戰”。自2017年以來,特別是今年,各地人才政策發布呈現“井噴”現象。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止6月中旬,已經有超過百城發布了各種人才政策,此外,累計統計今年全國超過80城市發布購房補貼。
那么,各城市間的“人才戰爭”如何?而深圳作為包容性最強的城市依舊會是人們的首選嗎?
下面我們來看看關于當下“人口流動”的兩份報告。
一、2020Q2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
近日,百度地圖慧眼發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由百度地圖聯合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編寫。基于百度地圖開放平臺海量位置大數據,客觀反映全國100個主要城市的人口吸引情況、人口流動程度和出行態勢。
全國總體遷徙規模恢復至去年同期近7成
該《報告》顯示,隨著疫情影響的減弱,全國總體遷徙規模已回復至去年同期近7成,約69.09%。其中,平日遷徙規模達到去年同期70.82%,節假日期間全國遷徙規模指數達去年同期的59.10%,清明、五一、端午小長假期間均出現遷徙小高峰,五一假期全國日均遷徙規模指數達到第二季度最高水平。
從城市遷徙規模指數來看,排名前十的分別是廣州、深圳、成都、上海、東莞、鄭州、蘇州、西安、佛山、杭州。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部旅游業發達城市人口流動比較活躍。
深圳人口吸引力指數居榜首,年輕人群流入占比高
2020第二季度以來,全國近6成的城市人口吸引力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90%以上,溫州、海口、深圳等城市恢復較快。在人口吸引力恢復TOP10的城市中,浙江和江蘇兩省的城市占比達7成,可見疫情后江浙地區的人口吸引力在全國范圍內處于優勢水平。
具體來看,在人口吸引力指數TOP10的城市中,深圳以16.886的人口吸引力指數高居榜首,同比排名上升2位;其次是廣州(15.626)、東莞(13.623)位列第二、第三。
該排名中有4個珠三角城市和3個長三角城市,且排名均在前列。以此可以看到,即使歷經疫情沖擊,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依舊“活力十足”。
此外,在人口群體流入中,18-34歲的青年人群占比較大,高達76%以上。其中,年輕人占比較多的城市為東莞、南寧、深圳。
二、城市移民指數專題研究報告
近日,貝殼研究院通過對重點城市進行分析,基于平臺真實購房數據,通過2020年上半年32城二手房交易中非本地客源比例,經標準化處理后,推出城市“移民指數”(指數越高,說明外來購房客戶占比越高),用來比較不同城市新定居居民的特點。
深圳“移民指數”居一線城市首位
從城市來看,深圳、東莞、廈門的移民指數分別居一線、新一線、二線城市首位。
深圳憑借大灣區規劃利好、經濟發展活力強、相對寬松的落戶條件等優勢,對人口表現出強大吸引力。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1343.88萬人,常住戶籍人口494.78萬人,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比值約為2.72倍,成為一線城市中外來人口購房占比最多的城市。
東莞作為臨深城市之一,承接深圳產業外溢,制造業較為發達,外來流入人口大,2019年常住人口戶籍比達到3.37,在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一。廈門作為旅游型城市,吸引大量省內客戶前來購房,在二線城市中位列第一。
深圳近8成房被外地人買走
從城市群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群,外來購房人群占比最高,其次是中原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外來人口流入為房地產市場帶來源源不斷的購房需求,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外來人口的置業需求最顯著。
其中,深圳、北京、上海作為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對省(市)外的人口虹吸效應大,購房人群中外地客戶占比較高,尤其是深圳,省內購房客群占比約2成多,外地客戶占比將近8成,占比明顯,深圳對外地人口具有高能的吸納能力。
據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城市新定居居民的輸送大省,其中深圳購房客群中來自這四個省份的客戶占比為41.6%。
此外,深圳省內的新定居居民多以潮汕民系為主。
小 結
綜上所述,珠三角和長三角城市群對人口的吸引力比較大。尤其是以都市圈為核心的城市,依然占據一定的人口吸納優勢,如深圳,每年都有幾十萬的人口流入,增加購房需求,也因此深圳房地產市場“熱”度不減。
未來城市的發展將會以城市化為進程,人口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資源。因此城市群應加強內部的融合,強強聯合,打造區域協同、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格局,形成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原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