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特色小鎮理念起源于浙江,以其“非鎮非區”的獨特機制、“產城人文”的疊加功能,形成了高級要素集聚、高水平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增長空間。特色小鎮的建設,重在體制機制創新,重在提升產業發展效率,重在改善區域治理結構。推動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應在以下五大聚焦點發力。
聚焦特色產業,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特色小鎮之特,首先在于產業之特。特色小鎮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產業,縱觀世界,能夠長盛不衰的特色小鎮,必然是強有力的產業增長極和聚合點。特色小鎮在產業發展上,聚焦細分市場需求,切入當地優勢主導產業鏈的特定環節,形成專業性強的產業精華區域,為促進產業集群形成并提質增效作出貢獻。
比如,山東濟南中歐裝備制造小鎮圍繞航空產業、電子信息、智能制造主導產業,打造研發中心和制造中心“雙中心模式”,成為國家級中德企業合作區內的“園中鎮”。
再如,無錫鴻山物聯網小鎮啟動實施“城市大腦”和“喚醒計劃”,著力發展“物聯網+大數據”產業,力爭成為我國物聯網產業集群式發展的排頭兵。
聚焦文化標識,打造特色品牌價值。
產業是特色小鎮的核心,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特色小鎮追求自身價值和獨特優勢的過程,往往是與其在當地的歷史文化積淀分不開的。文化可以成為特色小鎮的基因,深厚的歷史文脈賦予特色小鎮成長發育的神韻;文化可以成為特色小鎮的標識,清晰的文化形象凸顯特色小鎮差異化個性化的優勢;文化可以成為特色小鎮的動力,文化建設使小鎮居民更好地獲得身份認同感,實現文化的更好傳承。
天津楊柳青文旅小鎮延續楊柳青木版年畫歷史,打造以年畫博物館、民俗文化館、明清街為核心的文化集聚空間,實現年畫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特色小鎮建設要真正把文化作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彰顯文化價值底色,強化文化功能意識,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運用“文化+”的路徑有效助推特色小鎮建設,打造出有內涵、有吸引力、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文化品牌。
聚焦高端要素,打造人才成長空間。
小城鎮的發展,往往面臨核心競爭力不強、產業體量不大、品牌經濟發展滯后等突出問題,高端要素供給不足是其關鍵的制約因素。特色小鎮要高質量發展,須以其“小而美”“專而精”的優勢適時聚合高端要素,提升發展動力,實現跨越成長和彎道超車。
浙江余杭夢想小鎮源自于倉前古鎮,從建鎮初期就立意要集聚創客、資本、項目、政策等創新創業高端要素,為年輕人打造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目前已成為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最為密集、增長最快的人才特區,從“千年糧倉”變為“未來良倉”,從魚米之鄉變為創新高地。
特色小鎮集聚高端要素,最關鍵的是要實現對高端人才的吸引。特色小鎮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注重集約化發展思路,避免過度開發,精心統籌規劃設計,從文化、生態、設施、政策等多角度形成對于精英人才的吸引力,為小鎮居民提供低成本、宜居宜業的生存環境,形成人才集中、產業成長的良性循環。
聚焦“三生融合”,打造最優小鎮環境。“三生融合”是指按照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原則,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實現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同時,布局集約高效的產業生態圈,這是產城融合、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新樣態。
江蘇蘇州蘇繡小鎮追求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結合蘇繡文化與傳統工藝,實現蘇繡文旅跨界融合,探索出一條傳統產業富民的新路。
云南曲靖麒麟職教小鎮將居住生活片區與職業教育、商務服務等產業功能片區交叉布局,使產業功能與居住功能充分融合,實現產、教、居、研的融合發展。
特色小鎮應以全局性、綜合性、復合性的戰略眼光,堅持規劃先行、多規合一,科學規劃空間布局,促進“產城人文”融合發展,促進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增強生產生活服務功能,推動多元功能疊加,打造未來城市發展新空間,適應小城鎮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
聚焦政企雙強,打造創新支撐體系。
特色小鎮是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引導與支持相結合的創新創業空間。
浙江杭州云棲小鎮采用“政府主導、民企引領、創業者為主體”的運作方式,政府通過“騰籠換鳥、筑巢引鳳”打造產業空間,集聚產業要素、做優服務體系;民企充分發揮龍頭引領作用,輸出核心能力,加快創新目標的實現;政府和民企共同搭建平臺,以創業者的需求和發展為主體,構建產業生態圈。發揮“政企雙強”優勢,明確分工、有效合作,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
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投入高、周期長,純市場化運作難度較大,政府可以積極推動投融資模式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模式和產品,通過債券、產業基金等模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大型企業牽頭建設特色小鎮,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尊重企業家精神,激發小鎮投資運營商的創造力和競爭活力。在特色小鎮的日常運行管理上,探索組建由政府、企業、居民、社會組織共同構成的治理委員會,建立自我運行、自我監督、融合開放的治理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