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兩會已經拉開帷幕。記者獲悉,作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提交了多份建議,內容涉及公共場所急救設施、社區居家養老等方面。
記者注意到,李燕尤其關注養老體系建設。她在建議中表示在我國的現實國情下,建議政府從宏觀角度制定各項支持社區養老的政策,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用地、用房優惠政策、減征或免征相關稅費等,建立并完善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套法規、社區養老服務管理規章及實施管理規定等。從而加快推進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一直以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關系千家萬戶的民生問題,也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應有之義,作為一種重要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受到政府高度重視和推廣。
因此,為加快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發展,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發展中的問題,從制度建設、人才培養、社會參與、新技術運用等方面,李燕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快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完善相關政策規定
當前我國關于社區居家養老的法律法規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補充。具體體現在:在國家層面,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雖有規定“老年人養老以居家為基礎”,但社區應發揮何種作用,未有明確規定。國務院辦公廳、全國老齡辦等部門雖有制定養老服務的相關意見和規定,如國務院2019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出較為詳細規定,但此類文件法律層級較低。在地方層面上,已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頒布各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規范。
為加快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讓這一體系建設有法可依,建議借鑒國外相關立法經驗,加快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方面的立法,對其發展做出長期規劃。同時,在我國的現實國情下,建議政府從宏觀角度制定各項支持社區養老的政策,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用地、用房優惠政策、減征或免征相關稅費等,建立并完善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套法規、社區養老服務管理規章及實施管理規定等。從而加快推進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二)完善社區養老文體設施建設,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關注老年人精神生活,滿足他們精神層面需求,對老人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建議完善社區老年文化體育設施,優先發展社區老年教育,豐富老年人業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全城鎮社區老年教育辦學網絡,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鼓勵各類教育機構通過多種形式參與老年教育,推進老年教育資源、課程、師資共享,探索養教結合新模式,為社區、老年教育機構及養老服務機構等提供支持。建議提高老年大學的建設力度,積極探索部門、行業企業、高校所辦老年大學服務社會的途徑和方法。同時,利用老年教育平臺,開展保健康復、常見病預防等知識講座,關愛老年人身心健康。
(三)建立專業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
專業化的居家養老隊伍和志愿者服務隊伍,是滿足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關鍵,是推動居家養老服務事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是與再就業工作相結合的,上崗人員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因而建議對現有專業人員按不同的要求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實行職業資格制度和技術等級認證制度,按培訓技能考核的等級從事相應等級的服務,做到持證上崗,不斷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同時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建立專業化的老年人服務護理學校,培養專門人才。
志愿者服務隊伍,建議通過行政政策激勵和經濟措施相結合,鼓勵相關單位積極參與志愿者服務行動,同時倡導大、中學生參加社區服務,使社區內已有的人力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四)拓寬養老資金籌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發展機制
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除政府出資外,建議引入專業社會服務企業或組織參與運營,通過設施保障、財政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居家養老服務,形成多層次、多途徑、多渠道的投資發展體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可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檔次的服務標準,實行有償服務、低償服務。這樣既實現了政府購買服務,又滿足了社區不同層次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同時也能吸引私人投資,拓寬資金來源。建議繼續擴大宣傳力度,鼓勵社會各界積極關注養老事業,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向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捐資、捐物或提供無償服務。
(五)運用新型互聯網技術,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
大數據和物聯網支持下的“智慧養老”,在提高照護效率、促進服務質量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齡人多存在記憶力下降、視聽力衰退、手腳不靈活或者各種疾病隱患,通過物聯網、互聯網相結合,可實現遠程看護,老年人也可通過網絡足不出戶獲取相應線上或線下服務。建議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針對老年人實際需求,不斷開發優化適合老人居家養老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編輯:wangdc